汐止新聞

汐止舊稱水返腳,陳培桂的《淡水廳志》載道:「水返腳,謂潮漲至此地。」,圖為汐止長老教會提供1930年。

文.攝 / 鄭維棕

汐止過去為凱達格蘭平埔族「峰仔峙社」(Kypanas)所在地。據余文儀所著的《續修台灣府志》中記載,在乾隆二十三年(一七五八年)前後,漢人已在汐止此地形成街肆,並稱為「峰仔峙庄」。汐止名源起,乃因為基隆河受海水潮汐影響,潮漲至於此,故稱「水返腳」。

故陳培桂的《淡水廳志》載道:「水返腳,謂潮漲至此地。」水返腳位台北盆地東北隅,基隆河中游,西北方為大武崙丘陵,東南方為南港山脈,四周有大尖山、姜仔寮山、五指山等。20060927役政所

▲日據時代的汐止役政所(在現在的老街華南銀行),照片 / 姚添進提供

清末光緒二十年(一八九四年),為基隆廳石碇堡轄區,光緒二十三年(一八九七年)左右,隸屬台北縣水返腳辦務署石碇堡,宣統元年(一九0九年),改隸台北廳水返腳支廳水返腳區,大正九年為台北州七星區汐止街。光復後,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,更改為台北縣七星區汐止鎮,三十六年二月四日裁撤七星區署,併入淡水區。

至三十九年九月撤廢淡水區署,改為台北縣汐止鎮。水返腳境域內多山多水,景緻優美,又因為早期周圍山區產煤,曾興過許多大家族,縱貫鐵路穿過,為基隆往台北的交通要道。日據時期,此地為一宗教人文繁盛之地,深具地方特色。因此,境域內有許多著名的古蹟,包括:


一、能久宮

中日代表於煙台交換了馬關條約後(一八九四年),台灣正式割讓給日本。同年五月十日,日方即命令陸軍中將樺山資紀為首任總督兼接收台灣的全權代表,並調派了近衛師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武裝部隊,由旅順起行,於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八日,率領艦隊二十餘艘,進入基隆港外與樺山資紀會合。
五月二十九日,北白川官派村景明少將,正式從三貂灣的澳底登陸,台灣民主國隨即瓦解。五月三十一日,日軍佔領三紹嶺。其後,北白川宮派員於六月五日進軍水返腳,六月七日,川村旅團進入台北城,六月十一日,北白川宮進抵台北城,該師團於前清布政署。
能久親王抵台北城前,曾駐蹕水返腳蘇大老妾之住所(今忠順廟址)。總督府遂於昭和十四年(一九三九年),明訂能久親王駐蹕之蘇厝為「遺跡所」,號稱「能久宮」,以紀念能久親王。

汐止神社060718

▲在汐止神社舉辦的婚禮,中站立黑色西裝打蝴蝶結者為當時汐止街長李朝芳。照片 / 姚添進提供

041216鳥居

▲目前還保留的鳥居遺址。(汐止公園內)。照片 / 鄭維棕


二、牛稠頭(已拆除成為老街抽水站)

牛稠頭位於汐止頂街與下街分界處,為早期水返腳重要交通孔道。 水返腳早期交通當未開發時,對外的交通,主要靠基隆河。時基隆河尚未淤積,河面寬闊,流量充沛,海水漲潮亦至於此,故河面成為渡船航運的要道。街上的人家,不管是到台北買貨賣貨,或者是出外辦事,皆喜以此渡頭做為交通的中心,曾造就汐止街的繁富。附近大轉折處,即為著名的「灘音」。

牛稠頭除了為早期的交通要道外,亦為人民飲用水重要之地,當基隆河尚未受到污染時,街上的人民,皆以基隆河做為飲水來源,直到汐止街長陳定國完成水源地的水壩之後,這種現象才逐漸轉變。(大正十五年左右)

p牛稠頭

▲牛稠頭過往為汐止通往台北的重要渠道,目前改為抽水站。照片 / 鄭維棕


p抽水站

▲牛稠頭已經改為抽水站了。照片 / 鄭維棕


三、汐止老街

汐止街最早是平埔族巴卡西社所在地,在乾隆二十三年的時候,已明確記載此街名,時稱「峰仔峙社」。
此街據文獻記載,有幾次人口變動。最早的住民,為平埔族巴卡西社。其次,乾隆初,廣東人從淡水港溯基隆河而上,開墾建庄,至乾隆三十年前後,該庄已有市肆,乾隆末,福建漳州人亦移來此處,因而爭地,廣東人失敗,退往中壢、新竹等地,福建人乃取代了廣東人的地位,建立了汐止街肆。
此街有幾個大姓,如做過地方宮的蘇姓,擁有廣大土地的陳姓。
舊街目前因受新台五線完成的影響,逐漸式微中。

p中正老街

▲汐止老街分頂街與下街,目前早市人潮還是非常多。照片 / 鄭維棕

看更多訊息